高晓松表示: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,仔细一查,不是开玩笑
前言
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,家训、家规和家教至关重要。从出生开始,人类的行为举止均来自于对父母、兄弟姐妹等社会环境的学习。优秀的父母及家庭环境,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。
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为子三迁的孟母、精忠报国、忍痛刺字的岳母,家徒四壁教子画荻等一个个经典育儿故事无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正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下,才成就了孟子、岳飞、欧阳修等一个个名人志士。
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父母的榜样力量亘古不变。父母的言传身教,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座灯塔,为孩子照亮前行的方向。不论走再远、漂再久,父母的影响已经深深篆刻在骨血里挥之不去。终其一生,贯穿始终。
个人成就
说起高晓松,大家自然不陌生。高晓松早年就读于清华,期间组建“青铜器”乐队。先后创作了《同桌的你》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》等多首经典校园民谣。充分彰显了卓越的音乐才华和细腻高级的音乐创作能力。
按照常规的发展轨迹来看,高晓松可能会这样一直潜心做音乐创作,多年以后可能会成为音乐界资深的创作泰斗。然而,此时的高晓松并不安于现状,更令人惊讶的是,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,退学清华,转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。高晓松说自己并不适合做一名科学家,就这样,高晓松转投艺术之路。
1992年,高晓松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,遗憾落榜。但,这并没有打消高晓松从艺的决心和积极性,他选择为了艺术曲线救国。进入亚洲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编导,期间拍摄MV,做编剧以及继续歌曲创作,这一段实战经验让高晓松真正进入传媒艺术的殿堂。
其间,高晓松的音乐造诣突飞猛进。大学期间的作品《同桌的你》,就已经斩获央视春晚最受欢迎节目,一曲《恋恋风尘》更是一举拿下金曲奖三项大奖,实力超群。当时的高晓松,被音乐界称为中国原创音乐典范作曲家。
家族背景
说起高晓松的音乐成就,不得不谈及他的家庭及教育。据高晓松回忆,他的记忆里家人不是看书就是听音乐,在家庭的影响下,高晓松的童年亦是如此。正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,高晓松的音乐才艺敏感且细腻,富有情感张力。已经很优秀的高晓松,说他这样的硕士在家等同文盲,不得不让人扪心发问,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呢?
高晓松的母亲——张克群,张克群出生于德国,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,师从梁思成。她与丈夫也是结缘于清华,二人也是组建了幸福家庭,他们的婚姻也是被人时常称赞,简直就是金童玉女,夫妻婚后和睦,不久之后也是二人的孩子出生,也就是后来的音乐才子高晓松。高晓松母亲张克群平生喜爱写书画画,是名副其实的大才女,中国社会当之无愧的脊梁。
高晓松的父亲——高立人,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,清华大学客座教授。高立人因酷爱摄影及书法,多年潜心钻研,被沅江艺术界称为洞庭书法“四君子”之一。除此之外,高立人常年摄影,后来长期定居美国。
高晓松的妹妹,也是清华大学毕业,似乎比起哥哥高晓松常年活跃在荧幕前,妹妹就低调了很多,很少出现在大屏幕。其目前定居于美国。
除此之外,高晓松的外公外婆也都是中国社会的脊梁,历史上的风云人物,科学进步的先驱。高晓松外公——张巍任清华大学副校长,曾一手创办了深圳大学;高晓松外婆,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,参与筹办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,开创了空气动力学专业,这也是中国首个空气学专业。
家庭影响个人
纵观高晓松的家族,一家人都与清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大多数家人都是毕业于清华,深造于世界各地,最后回归清华任教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,难免高晓松说在自己家说是算文盲了。这也不难理解高晓松为什么能如此博学多才了。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音乐界小有造诣的高晓松走遍欧美各国,体验风土人情。归国后,高晓松开始转投影视圈,深耕导演创作,后又担任综艺节目导师、主持人、嘉宾等,创办自己的栏目《晓松说》《晓松奇谈》等。除此之外,高晓松还担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。毫不夸张地说,高晓松的艺术细胞遍地开花,音乐、写作、导演、主持、商业全都不在话下。
总结
高晓松的母亲曾说,她对孩子的教育仅仅是给他们削过两根铅笔,之后就完全放养,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。在笔者看来,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父母的举手投足就是孩子最好的课程。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里,很难不成为一个社会砥柱。
当前社会,很多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、兴趣班,每天给孩子罗列各种学习计划,三五岁的孩子每天上不完的课。看似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,实则捆绑了孩子的真正爱好,扼杀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主观好奇和探索精神。
再看看高晓松的家族理念,可见与其费尽心思高压的机械化培养,导致一家人都筋疲力尽,倒不如自由放养,用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。毕竟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
在这里,笔者也由衷地奉劝各位家长,给孩子多一些自由,少一些束缚,多一些榜样的力量,少一些机械的控制,孩子会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高晓松表示: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,仔细一查,不是开玩笑